会员风采

联盟校会员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风采 > 联盟校会员 >

北京第六十五中学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6-07-30 09:52:05  |  浏览次数: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864年的私立育英中学,1955年高中部独立设校,成为北京市第一所纯高中校,1961年被评为区级重点中学,1962年被评为市级重点中学,现为公立完全中学。学校背靠故宫,面对皇城根遗址公园,北有北大红楼,南临东长安街,交通十分便利,环境得天独厚。
  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国际部有4个教学班。2200名中国学生及外国留学生。200多名教职工。专任教师中有30%达到研究生水平。有42名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有外国教师教授口语课。开设双语实验班。学校校园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有250米塑胶环形跑道的操场。教学设备达到全国、北京市一流水平:拥有全国领先的数字实验室;生态博物馆;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闭路电视系统、演播室、计算机校园网,礼堂及音乐、美术、舞蹈、管乐、书法等各专业教室和图书馆、阅览室、大型电子阅览室等。教室全部配备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教师全部配备计算机。并且,我校在12年暑假期间利用政府拨资的150万元翻修了学校操场,给新生一个更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历年高考上线率100%,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率50%以上。本科生达80%。学校高中办有实验班、双语特色班。双语特色班由北京市教委管理。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建校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如中科院院士白以龙、工程院院士马国馨、著名文学家刘心武、歌唱家李光伦、足球教练金志扬、郭瑞龙等。曾两次参加美国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曹鹏飞2003年保送清华大学。学生中有北京市“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2007年北京市十大教育人物、初中学生袁日涉等优秀学生。
  
  【学校文化】“和”文化
  【办学理念】全面、和谐推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校训】明志、尚德、笃学、创新
  【办学优势】历史辉煌、校风淳朴、全面发展
  【办学特色】校本课程、艺术、体育、科技、教育科研、国际教育
  【育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向真、向善、向美、向学、向上的和谐之人
  【办学目标】在皇城根脚下办一所国际化、现代化的优质特色学校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全体师生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环境风貌的总和,是学校品牌的灵魂和独特标志。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哪怕一拨又一拨的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我们不断打造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让这片土壤更加肥沃,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开出最美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近些年来,我们积极进行校史整理和建设,继承学校优良传统,为凝聚全校师生的价值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坚持以一个字“和”,两个字“人和”,三个字“和为贵”,四个字“政通人和”,五个字“校和万事兴”的“和”文化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坚持“全面、和谐推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明志、尚德、笃学、创新”的校训;把学生培养成向真、向善、向美、向学、向上的和谐之人;在皇城根脚下办一所国际化、现代化的优质特色校,开创学校新的辉煌。
  六十五中“和”文化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六十五中的前身,私立育英学校是一所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教会学校,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和;改革开放初期,侯守峰校长提出了“和,人和,和为贵,政通人和”;今天我们又加上了“校和万事兴”。这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
  和,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这个字。《说文》中有“和,相应也”,《广雅》中有“和,谐也”。“和”是社会学和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和”有多重含义,即协调、融洽、匹配。“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中国古代先哲认为,“和”就是人要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产生万物之美的哲学根据。
  人和,出自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孟子在这里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他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大家同心同德,就能战胜一切。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和为贵,出自《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提出和为贵,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是,孔子还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表明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来节制它,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政通人和,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意思是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校和万事兴,改自“家和万事兴”,清朝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7回中写到“大凡一家人过日子,总得要和和气气,从来说‘家和万事兴’”。意思是家庭和睦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兴旺。
  总之,“和”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传统美德,已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正如2014年5月15日,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六十五中把“和”文化作为学校之魂。一方面是指六十五中人要与自身相和,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在个人的能力与兴趣,知识与技能、智商与情商、行为与认知等都需要协调融洽。六十五中的校训“明志、尚德、笃学、创新”既强调志向、道德的重要,又强调学识、创新的重要,实际上也是一个人需要做到德与才、知与行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学习生活在六十五中的人要与外界相和,这里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无论是干部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需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这两大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全面、和谐地推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和”文化的引领下,让学校更加开放包容,国际化、现代化的办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