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博览

世界语言知识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博览 > 世界语言知识 >

语言沟通人类文明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6-09-16 10:23:47  |  浏览次数:

语言沟通人类文明
   时空流转,积成一种过程。人类文明的枝干上,盛开着一朵奇异耀目的,流溢着异彩的鲜花——语言。
    语言是文明的沉淀,语言更是沟通文明的桥梁。语言与文明血肉相连。语言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居功至伟,人类文明正是通过语言,一代一代的积累、传递、升华。口头语言的出现,使“童年人类”进入了原始社会;当语言与文字相结合,人类进入到封建文明;文字与印刷的结合则使人类开始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语言与电子传播工具的紧密结合,开创了现代文明的宏大巨卷;语言与互联网、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则使人类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纵览古今中外,语言在文明的沟通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14世纪,欧洲处于“黑暗统治”的中世纪,欧洲人开始学习翻译外语,广泛吸收阿拉伯文、拉丁文、希腊文中的文明思想,文艺复兴开始了,像春风,慢慢地吹醒了整个欧洲。17世纪,当欧洲人用母语进行思考和探索,启蒙运动的光辉又一次照耀欧罗巴大地,其人文精神熠熠生辉,影响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而翻开中国近代的历史,160多年前,魏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是从收集、翻译西方报纸开始的;八十多年前的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在中华大地上开始妖娆绽放,使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强的道路,也是在翻译、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等理论著作上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神州大地,东方睡龙的苏醒,更是在语言的广泛交往中,以一种海纳百川宽广的胸怀与气度来进行的。
    在宏观的文明史上,语言传承、沟通文明。在日常生活中, 语言是桥梁,连接着心灵的孤岛。语言是阳光,融化了心灵的坚冰。我们说,文字是语言的实像。今人阅览文字,就是倾听着古人的语言。语言,沟通起古代的智慧,收取沟通;着古今,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文化。“北海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在那如梦似幻的物事中,领略到庄子的奇想与洒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气韵雄浑中,散发着曹操的慷慨与悲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在那悲苍伤忧的情景中,感受到杜甫的忧国患民。“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自然平和中,触摸陶渊明淡泊恬静、怡然自得的情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是那感怀凄凉的小调,感染着李清照的落泊与寂寞。古人的一丝丝言语,随着发黄的纸张流传下来。鸟飞兔走,洗刷着过往的记忆。语言,却留下来了,一如打磨不去的,是钻石;如熔融不去的,是真金。沟通了历史,穿越了时间。
     燕子对鸣,才能微雨双归;鸳鸯互啼,才能相对浴衣;母牛长哞,才能母子相依。而苍狼厉嗥,才能唤来群狼共御敌;雄鹰尖唳,才能威慑敌胆所猎无失。语言,不仅能够沟通时间上的分隔,还能沟通空间上的距离。人在社会的群体中生存,自身却是孤独的个体。连系着的人的血脉的,是语言。依靠语言,人们寻找到自己的根基。所谓“他乡遇故知”,人们欣喜的是什么?是其语言又能重新唤起沟通的作用。亲人间的一句祝福,沟通起人身上的血液。陌生人的一句问好,沟通起往昔不曾拥有的友情。语言是友谊的助推剂,语言是亲情的粘合剂,语言是关爱的爆器,因为语言是沟通的加速度啊! 
    语言是出征将士的倚天长剑,是匕首,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杀手锏。是语言,让“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的马拉松精神,从公元前490年响彻到今天;是语言,让苏秦联合六国,使强秦心惊胆战;是语言,让诸葛亮说服东吴,使八十三万曹军葬身火海;是语言,让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一鸣惊人,使亚非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是语言,让毛泽东“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声音,激荡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语言上的沟通,是黎明前的露珠,其闪烁着光,照耀着每个使用它的人。
    朋友们,你们想过没有,如果失去共同语言,会使生活怎么样呢?《圣经》叙述了古代巴比伦造通天塔的故事。古巴比伦国王召集二十多万人用四十多年的时间造通天塔,当塔快要通天的时候,上帝为阻止这些不速之客,派了70名天使夺走了人们共同理解使用的语言,由于无法互相沟通,不得不终止通天塔的建立。这告诉我们,没有语言,人类将在文明的征途上迷茫。如果没有语言的沟通,地球将是怎样一个糟糕的世界。那样的世界,是失去摩天大楼,失去良田好稻,失去四大发明,失去现代文明,失去古代辉煌的洪荒社会。更为可怕的是,没有语言的沟通人的心灵是怎样荒芜的一片沙漠?那样的心灵,是失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共鸣,失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震撼,失去“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赞赏,失去“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贞,失去“生死契约,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情的不毛沙漠。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