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博览

汉语语言知识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博览 > 汉语语言知识 >

史说汉字(七)方正流长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7-10-09 21:23:24  |  浏览次数: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贯彻党的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国家语委委托山东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史说汉字》,这是国内第一部用电视艺术全景记录、展示汉字起源及发展历史的专题纪录片,是向公众展示、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的有益尝试。
  汉字,见证的是一段古老漫长文明的存续,它以其浩瀚广博书写着华夏历史,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武则天无字碑上的契丹字,西夏文字的创制、日本平假名的创制等,折射出汉字流布四方的世界影响力。
  史说汉字(七)方正流长
  时光流转,当后人疑惑于无字的谜题时,无字碑又出现了一个更让人迷惑的难题,它上面又发现了字!
  无字碑上有了字,可这字与武则天无关。经辨认,无字碑中上部的汉字是一篇金代人刻上的游记,名叫《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可另一种文字却一字不能识,但是和汉字有些类似。
  这种不能识读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字?它与汉字又是什么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大批外国探险者来到风雨飘摇的中国,他们在大量盗取中国文物的同时,也揭开了这个文明古国一个个尘封地下的秘密。
  1922年6月,比利时传教士凯尔温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掘开了辽兴宗皇帝的陵墓永兴陵,从中出土了辽代哀册。哀册就是皇帝、皇后、皇储他们的墓志的专有的名字,一般的大臣和官员就叫墓志铭。
  契丹哀册的出土让契丹国文字在失传数百年之后重见天日。
  汉字产生之后,很早就传播到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在很长时间里,汉字和文言都是这些民族的正式文字。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各民族逐渐掌握了汉字的结构规律,创造出更加适合自己民族使用的文字。
  契丹崛起于唐末,兴盛于宋,立国后,改国号为辽,逐渐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统治者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正好处于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无独有偶,在与其相邻的西夏国,他们的文字同样是根据汉字创制的。
  公元1036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参照融合了契丹文字的造型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笔画繁多,结构繁杂。
  西夏大力推行西夏文字,翻译各种汉文经典及佛经,但汉字并没有因此而废弃,它与西夏文同时并用,直到王朝的结束。
  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依然是辽阔雄壮,长风浩荡。
  那奔腾而去的铁马金戈已无处眺望,那余音己绝的鼓击钟鸣也已无处倾听。
  断壁残垣之间,千年一晃而逝,当曾经的一切都被历史掩埋,唯有那凝固在石板上的模糊文字记录着那曾经辉煌的年代。
  公元753年,唐。一艘日本商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摆,人们尖叫、挣扎,但是最后还是沉入大海。
  消息传到长安,有一个人十分悲痛,他就是诗人李白。悲痛中他写下这样一首诗:“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他的好友,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在回国途中遭遇风暴,失去了消息。
  717年,初到长安的阿倍仲麻吕才是19岁的少年,他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唐玄宗给他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晁衡。
  那时长安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许多像阿倍仲麻吕这样的外国留学生,大唐政治清明,思想开放,文化繁荣,在国际上拥有无与伦比的美好形象,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日本朝野上下出现全面学习模仿中国的热潮。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家为汲取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而派遣的官方外交与留学使团。
  每次遣唐使的人数都在200到500名不等,同时还有10到20名留学生,30到70名留学僧,留学生进入国子监所属的六学馆修习各自的专业,而学问僧则汇集于长安和洛阳的各大寺院钻研佛法。
  在古代,日本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405年,一个叫王仁的朝鲜人带着《论语》到日本讲学,并教授汉字,具有文化修养的日本人开始能用汉文记事。8世纪以前汉字是日本记录书面语的工具。
  遣唐使在长安学习唐文化的同时,也精心研究汉字,据传,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学僧空海结合汉字创制了日本片假名和平假名。
  空海是日本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书法“三笔”之一。空海和尚在日本称为弘法大师,他的书法在日本达到了登峰造极。空海在唐朝精研书法,借鉴草书形成新的字母形式,创制了日本平假名。
  其实,平假名确实是从中国汉字的草书演化而来的,但并非空海一人所创,它早期为日本女性专用,由于宫廷女人长年抄写《万叶集》,而“万叶假名”的汉字,都有固定字音,写着写着,无形中便简略了汉字,变成类似草书的字体,就成为“平假名”。
  学习汉字的日本宫廷子弟或考上大学的精英,为了将汉字念成日本本国固有语音,在汉文旁加上种种拆解汉字而形成的各种助词与记号,就形成了后来的“片假名”。有传说,片假名最初的创制者是吉备真备。
  由汉字脱胎而来的日本文字,以汉字为素材,并且在应用中与汉字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汉字在日本社会的广泛应用和深入普及。与汉字相联系,中国的书法艺术也传到了日本。
  虽然历史无法确定究竟是谁将汉字改造为日本的文字,但是庞大的遣唐使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近300年间,留唐学生144名,其中许多人留唐时间超过了20年,甚至还在唐朝娶妻生子,从生活起居到言谈举止,全与唐人无异。他们在回国后,对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阿倍仲麻吕官至三品,他工于诗文,与李白、王维等同代诗人过从甚密。
  753年,离开家乡30多年,已经55岁的阿倍回国了,他以为能够再次拜望自已的父母,然而,他的这个愿望却因为海上的风暴无法实现。
  在那场风暴中阿倍仲麻吕并没有死。大风将他吹到了安南,最终又回到长安。阿倍仲麻吕卒于72岁,他的墓地至今仍保存于西安兴庆公园内,这位日本的遣唐使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武则天和唐高宗的陵墓前,伫立着64尊藩臣石像,他们所代表的是唐朝的盟国和友好邻邦。不仅仅是在唐朝,也不仅仅是日本,汉字早已伴随文化流布四方。
  朝鲜文字原来一直用汉字,只不过加上他们自己的读音,叫做吏读。越南也是在秦代的时候就跟中国有来往了,他们一直也是用汉文作为他们的文字,一直到后来才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叫做字喃。
  东至于渤海、朝鲜、日本,南至安南、缅甸,西至西域,北至漠北,这一片广阔的空间,超越漫长悠久的历史,用汉字连结了中国与周边世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随着周边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崛起和民族自觉意识的产生,一些曾使用汉字的国家先后放弃汉字。韩国创造了自己的训民正音,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也提出了废除汉字,越南也已经实行拼音化。
  虽然这些曾经饱受中华文化浸润的国家如今都有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是,他们语言中仍明显留有汉字遗迹,朝鲜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本土文化里。
  公元112年,汉武帝在南越设郡,汉字正式成为越南的文字;公元285年之前,汉字开始在朝鲜应用;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的典籍大规模进入日本。
  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一个又一个的民族登上历史的舞台,现在却难寻他们曾经的辉煌。
  千百年来,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文字伴随着他们民族的迁徙而传播,有的依然闪烁着光芒,有的早已消失了……
  五千年前,埃及人在石碑上刻下他们的故事,古巴比伦的苏美尔人用形如楔的文字记下岁月,这一切都消逝在时间中,留下今天关于远古文明的谜。
  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气魄,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仅存的硕果。有人这样说,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古老文明消亡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字没能传承下来。
  在中国的历史上,大量的诗词咏叹的都是同一个主题:统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下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说国家的事业不能偏安一隅。后来,东晋占领长江以南,有了“偏安江南”之说,南宋建都杭州,有了“直把杭州作汴州”。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圆,周长可大可小,圆心无处不在,而半径就是汉字,汉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历史不断发展,朝代不断更迭,可是不管怎么变化,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改变,直到现在,一直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活化石,她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传承的历史在3000年以上的古文字,在她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天地、树木、河流,他们把对自然的认识融入汉字当中,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嵌入这些笔画之间。
  从远古演化而来的古老汉字,被人们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用来避祸求福,一副对联,一个字谜都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一个福字,一个双喜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的渴望。大概在我们整个文字生活里面,没有哪一家、没有哪一个我们的传统节目不和文字发生关系。比方说过年的时候,任何一家,在任何一个角落里,不可能不贴对联的,不可能不贴“福”字的,比如说过去家家都养猪的,于是在猪圈上要贴,有马厩,就是放马的地方或者放牛的地方,这同样的也有甚至于于赶的车也是“日行千里路,人马报平安”,这样的对联都是要贴的,这个贴实际上没有用语言把他固定在对象上,只有用文字的办法,于是像文字实际上就已经在我们的人民生活当时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回望千年历史,汉字曾经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今天,它再次在世界掀起一股中国热。
  2007年12月,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代表共一千多人聚集在这里交流办学经验。截止到2008年10月,教授汉字、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已开办292家,孔子学院传达着汉语汉字的魅力,目前海外学习的人数超过三千万,到2010年将达到一亿,汉字跨越千山万水、打破千年时间的阻隔,悄然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世界为之震撼。
  数千书童齐诵《论语》,书声琅琅,伴随着汉简的出现,蔚为壮观。
  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久远深邃的历史。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汉字以其独特的方块骨骼支撑起中华文明。
  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铭记着千百年来信守过的灵魂与信仰,中国汉字古老精深、历久弥新,它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血脉相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绵延的笔画书写五千年的文明兴衰,汉字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灵,它将占地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人们,用同一种符号连接在了一起,它独有的魅力将会继续影响着世界。
本文转自公众号 吉林省语言文字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