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应用

校园语言文化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应用 > 校园语言文化 >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6-09-16 11:01:28  |  浏览次数: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现代网络语言定义及类举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网络语言?在本文的论述中,并非所有在网络上出现的语言都被视为网络语言,他特指起源于网络病广泛在网络上使用,和传统汉语使用规则不同的的部分词汇、语法等等。按照其使用特点,分为如下四类。

  1、谐音替代

  这一类网络词汇是以发音接近原词汇的各种数字、字母、其他汉字代替原词汇。

  举例:偶(我)、表(不要)、米(没)、虾米(什么)、74(气死)、B4(鄙视)、O(哦)。

  在近两年的网络语言演变中,又出现了一种谐音词汇变种,其特点是在原字上加上其他偏旁部首组合出新字,其字义不变。由这种变形字以及繁体字、数字谐音、字母组合出一句话的形式,例如:只侑⒈个朲,苛苡让珴`。目前这种多种网络新语言组合句子在很多年轻人的自我介绍中流行。

  2、英文、拼音缩略

  在外语,尤其是英语教育日益成为中国语言教育第一重心之后,英文对汉语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汉语拼音化的结果——汉语拼音也随着教育全面普及开来。在网络上,这些影响也造就了新的网络语言,这些语言以英语或汉语拼音首字母为缩写。

  举例:PK(pung&kick——引申意义为格斗、对战)、BT(变态)、GG(哥哥)、BF(boyfriend——男朋友)、MS(貌似)。

  3、符号像形

  通过计算机字符输入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标点符号或者字母组合出象形某种表情的组合体。

  举例::)(笑脸)、TT(哭)、^-^(眯眼笑)、:((哭丧脸)。

  4、谐义替换

  通过部分字词的引申意义或者词汇的缩略形式替换原字词。

  举例:白(白痴)、汗(尴尬或者哭笑不得)、寒(起鸡皮疙瘩)、闪(走开闪人)、晕(吃惊、尴尬、不安、哭笑不得等等的结合体)、恐龙(丑陋女子)、青蛙(丑陋男子)。

  二、网络语言兴起的缘由

  据统计,中国网民平均年龄是26岁,以青少年为主流人群。这一人群的普遍特点是思维活跃、向往个性张扬、喜欢打破旧有秩序体系。在当前中国信仰真空的大环境下,如何获取自我的存在价值是每一个个体所要面临的严峻考验。青年人对世界整体认识不足,很容易形成较为偏颇的观念,现实社会的各种准则的限制以及对过去事物的偏见使得年轻人往往在新与旧之间进行一刀切的好坏划分。打破秩序和传统也因此更容易成为年轻人显示自我的先进性与独特性的标志,而这种先进性和独特性正是很多年轻人内心中为自己所建立的存在价值。

  在网络这一信息载体出现后,宽松的话语环境使得年轻人可以肆意的通过各种行为显示自我而不用担心受到现有秩序的压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人们的语言粗俗化、暴力化倾向远比现实社会为重,这便是网络虚拟自由化带来的直接结果。而同时,在打破了道德约束之后,在偏激价值观引导下的年轻人必然做出更多的打破常规的行为来宣示自我价值(先进性、独特性)。当这种不断进行的对规范进行破坏的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语言规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目标。虽然部分缩写体的确节约了人们的时间,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如英文、汉语拼音缩写这类网络语言的传递因素中,节约时间并非是主要原因。虽然这一类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伴随在英语强势冲击以及汉语拼音化趋势

  三、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网络语言为汉语发展带来的积极的一面。汉语作为一个符号体系经历了长久的岁月其中必然有部分缺陷存在,一方面是对于现代快速增加的新事物反应不及,一方面是对已有事物的表意不精确。前者,是由于国家科技的落后所带来的,由于大部分新事物并非中国发明,在中国人与其相遇时往往措手不及,只能沿用外国外语表达方式,如DVD,业界学名数字视频光盘,过长且不好记忆,于是大众选择了DVD这一外语简称。在这一方面,网络语言有所改观,人们通过某种昵称对事物进行命名,于是出现了“猫”等新兴词汇。

  对于后者,即网络语言中文词汇表意不精确问题的好处,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进行阐述。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甲:你好哈,你认识我吗?要不你怎么知道我这个号的?

  乙:嘿嘿,你猜我是谁。

  甲:……

  乙:你还记得XX吧?

  甲:记得啊,我高中同桌,怎么了?

  乙:我坐他后面来着。

  甲:我晕!是你啊,XX。

  乙:寒……我不是XX,我是XXX,你记错了!郁闷!

  甲:汗一个先……不要生气啊。

  对话中的“晕”、“寒”、“汗”各自表示了一种十分微妙的心理反应,用原有的中文词汇十分难以表达出这三个词所具备的传神效果。虽然这一类网络语言是在中文原有字词的基础上扩展其引申意义甚至赋予全新意义后的结果,但是对于中文的整体表达丰富性以及精确性却有不少的好处。中文表义基础的字词本身就具有多义的特点,而这类谐义词汇充分发挥了中文的特点,增加了中文的表义能力。

  但是我们要清楚看到的是,网络语言的蔓延结果大体上是一个弊远甚于利的结果。甚至已经危及汉语最基础的文字结构。无实际意义的谐音以及英语、拼音缩略词汇已经开始了代替原字词的进程。不同语言以及符号体系间有互相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基于字母组合的语种和基于形声组合的语种之间。不同的符号体系有不同的表义规范,混合使用首先带来的便是语言规范的模糊化,从而实际带来交流的障碍。当人们为了重新建立有效的语言沟通体系时,没有被混合的,自身规范明确的语种自然成为首选,而中文将再这一重新选择过程中沦落。

  语言是文化的根基和围墙,这一点毋庸置疑,文化的兴衰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作为其根基的语言的地位变换。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伴随着英语的扩张,现代西方文明横扫了地球上一切国度,而印度、中国文明却同时受到挤压,对外影响力几近于零。可以说,在一轮又一轮的语言冲击的结果下,汉语的没落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网络语言的存在实质上是众多语言中对于汉语冲击最大的一种,其不但糅合了其他种种冲击的特点,更借助了网络这一人类最大信息载体。

  我们可以预想,当网络语言的影响力进一步加深之后,首先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套缺乏实际规范的,杂糅多种符号体系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存在使得中国语言出现分化,现有中文系统以及网络语言系统成为两种语言。但是网络语言大部分还是类似于中文的,这是短期内网络语言无法改变的现状。但是随后,伴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扩张,新一轮的糅合又将出现,缺乏合理规范的网络语言会重新学习其他语言的规则设置,但绝大多数将是中文向网络语言的靠拢。当网络语言成为社会用语主体后,其内在的不足将会充分暴露,丧失规范化、无法普及教育等等都将成为致命弊端。这时候的人们会想到重新恢复一种有序的语言,但是中文将难以成为选择,因为中文本身已经在糅合中消失,已经没有人或者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懂得原本的中文了。那么,英语,就将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就是,网络语言成为英语世界性扩张的一个插曲,汉语则成为历史。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