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建党一百周年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建党一百周年 >

改革开放40年 青年“热词”盘点(1978-1987)

来源: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  发布时间:2018-12-05 14:44:38  |  浏览次数:


 

1978年岁暮,举世瞩目、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从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到经济特区建立,从沿海城市开放到中西部腹地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华民族敞开胸襟、拥抱世界。

这一场伟大的变革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也带来了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人生变化。

改革开放后,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鲜词语也层出不穷。作为社会上最活跃,最有创新精神,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很多新事物、现象、文化都是从青年群体中开始流行、传播,进而风靡全国的。

这些“热词”的变化,表面看来仅仅是“话语变化”,但是每一个词语产生和演变的背后,都体现出社会时代的变迁;同时,青年新观念、新意识的出现,也对社会进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化。

我们盘点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每一个十年的部分青年“热词”。这些词都生动地涵盖了不同时期青年的生活状态。

回顾这些青年热词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青年文化常常因其鲜明个性而引人注目,但青年文化总是预示着社会发展的未来。青年总是拥护改革并跟着改革者走的,青年是未来社会的主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年的观念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意识,保持社会的旺盛活力与发展生机。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历史翻开新的篇章,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将继续以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奋力书写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篇章。

潘晓 人生观大讨论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幽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痛苦和创伤,甫一发表,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几个月的时间,《中国青年》杂志社收到六万多封读者来信,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这一场大讨论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不为过。甚至有专家说,19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

“潘晓”是个笔名,是在两个人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的。一个是出生于1955年的女青年黄晓菊,另一个是出生于1959年的北京经济学院 (现为首都经贸大学)经济数学系二年级本科生潘祎。

有学者指出:如果说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标志着政治思想的重大转折,那么, 1980年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则标志着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重大转折。这场人生观大讨论所引发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深深地渗透到新一代人的精神骨髓当中。这场充满了感性的泪水和激动的情绪的思想解放,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幼稚,但是,那种纯真的呐喊,那些在精神桎梏中痛苦挣扎的自由心灵,实在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张海迪 80年代的全民偶像

20世纪80年代,张海迪这个光辉的名字,在神州大地上到处传扬。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屈服的姑娘,这位“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爬起来”的勇士,激励了全国的年轻人。

1955年出生于济南的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高位截瘫。医生们一致认为,像她这样的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但张海迪并没有向厄运低头。她在家自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15岁时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她给农村的孩子们当起了教书先生。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她又自学医学、针灸,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又自学多门外语,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翻译了多本书籍……一系列常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张海迪做到了。灿烂的笑容,对生活永葆激情——张海迪这种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代代的青年,并成为他们战胜逆境的激励力量。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娱乐明星充斥的今天,张海迪这个名字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陌生的。但张海迪的精神无疑是具有永恒的启示作用和榜样价值的,因为她向人们展示了精神的巨大力量。只要心中充满美好和希望,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即使身体是残缺的,仍然可以拥有充实、精彩的人生。

女排精神 有一种青春叫拼搏

排球世界杯赛、世界排球锦标赛和奥运会中的排球比赛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个大型排球比赛。1981年11月,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在日本举行,中国女排力克强敌,跃居冠军,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之后的几年,队员们再接再厉,在世界大赛中赢得“五连冠”的殊荣,在世界排球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女排精神”从那时开始被人们口口相传。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体育界,“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女排精神”也成为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奋斗激情的集中体现,崇高而朴实的“女排精神”激荡了整整一代人的灵魂。“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在中国刚刚开始试探着向世界打开国门的时刻,在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女排的奋力拼搏和辉煌成就,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实力、拼搏、一往无前、永不言败,这让众多中国人猛然醒悟:原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追赶别人、超越别人。

女排精神已经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符号,它带给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已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诗歌 在文学中探求人性的真、善、美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当年诗人的诗歌名篇像荒原上的野火,在青年学子们中间席卷而过。他们以深邃的反思和真挚的呐喊道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也点燃了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圣火。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风起云涌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狂飙突进式的创作热情席卷了整个诗坛,许多大学校园的诗歌创作如火如荼。每个高校都有庞大的写作群体和林立的诗社诗刊,形成了一种浩浩荡荡的大学生诗歌创作热潮,从中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八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乃至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当年的喧哗与躁动所蕴含的那种对新秩序的孜孜以求与殷殷期待,不仅滋养了一代人的精神与思想的成长,而且在对真善美的坚守中,充满着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

当年的诗歌热,在青年人当中的影响,已经超出了诗歌与文学的领域,它从形式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都冲破了旧有的传统,以一种全新的探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海子、舒婷、汪国真……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文学青年”成为一个最骄傲和时髦的词汇。他们在文学中倾诉忧伤、抚慰伤口;也在文学中重新探求人性的真、善、美,寻找民族与国家振兴的希望。那是一个“文学”二字重逾千金的年代。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深圳曾诞生过许许多多突破思想束缚、催人奋进革新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其中最瞩目的口号,折射出“发展就是硬道理”“追求效率”的理念,是经济特区突破重重阻力、杀出一条血路精神的集中体现。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诞生于1979年的广东蛇口。这句在今天看来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口号,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却犹如“划过长空的第一道闪电”,是“冲破旧观念的一声春雷”。

一直到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对这句标语表示了肯定,争议才得以平息。有人说,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正是从这句口号开始的,深圳则为改革开放创造了一种模式。

改革开放后,青年逐渐面对市场发展、面对商品交易、面对金钱往来。特别是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讲求金钱和效率逐渐成为流行观念。于是,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最流行的说法。青年既名正言顺地靠劳动挣钱、靠才能挣钱,也不沉溺于金钱与享受,而是同时追求金钱之外的友善、互助、诚信、美好,等等,追求丰富的人生价值、健全的人格发展。

五讲四美三热爱 最数字化的经典口号

1981年2月,团中央和8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联合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同时指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活动很快在全国青少年中形成高潮。

1983年3月,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各省(区、市)也分别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团中央在全国大力推广和兴建“五讲四美三热爱”优秀青年工程。1985年12月,全国有98项“五讲四美三热爱”优秀青年工程受到团中央表彰。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是中国共青团在党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的群众性活动。 “五讲四美”具有丰富的内容,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五讲四美三热爱”从那时起成为最数字化的经典语言,成为一代人小时候所接受过的最直接、最通俗、最上口的素质教育。

邓丽君、崔健、费翔 音符中的时代记忆

有人说,邓丽君是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启蒙者。20世纪80年代,“板砖”单卡收录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磁带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时尚产品”,邓丽君的歌曲成为大众的最爱。邓丽君细致温柔的歌声、一首首诉说亲情、爱情、思乡或感叹人生际遇的歌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1986年,在北京举行的“纪念86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平地一声吼”了一首《一无所有》,横空出世。身穿一件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的崔健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喊出“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时,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乐人诞生了。

这个场景在多年后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被誉为“摇滚教父”的崔健,从此开始了中国的摇滚长征。

1987年,费翔以第一位回到祖国大陆的台湾歌手身份,亮相1987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以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迅速走红。当年的费翔可以说引领了中国内地通俗歌曲的盛行,而春晚的着装爆炸头和喇叭裤更是成了青少年们的流行标准,而费翔也因此一跃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偶像明星。

随着流行音乐的风靡,迪斯科、霹雳舞开始在年轻人中流行,街头到处都是穿着喇叭裤,拎着录音机,载歌载舞的年轻人。80年代流行音乐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更是时代的印记。

金庸 武侠世界的铁血丹心

 

1981年《少林寺》火爆神州。当时,在内地,一张电影票在五分钱到两毛钱之间,票房超过一亿元。曾连续五年获全国武术比赛冠军的李连杰成为当时最家喻户晓的功夫明星。

中国人对舞拳弄棍的兴趣与日俱增。1983年,随着由香港亚洲电视台录制、广东电视台配音的《霍元甲》在各地电视台播放,该剧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侠的“迷踪拳”一下子红遍了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都有年轻人刻苦钻研迷踪拳。

1985年,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引进大陆,一时万人空巷。金庸的武侠小说也开始风靡神州。那时候的年轻人大多是通过街上的租书店看到他的作品。当时,青少年里同学间凑钱租书是普遍现象——对于当时的中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他们最“奢侈”的文化消费方式了。

和金庸一样被人们追捧的武侠大家还有梁羽生和古龙,不过前者过于古典,后者又有点剑走偏锋,他们的影响总体上来说无法与金庸相比。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承载时代的重任

 

作为励志警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名言,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言语里、文章中、媒体上。

这句话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从美丽的清华园响起,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一代青年走出迷茫、拼搏奋斗的号角。80年代的新一辈从此开始用坚定的脚步丈量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坚定地承担地时代的重任。

1979年底,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77级2班的35名同学在一场自发组织的讨论中,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多作贡献”的行动口号。这句口号成为一个时代青年精神的象征。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符合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期盼。刚刚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人,都有着想稳定、思发展、盼繁荣的共同心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大家同心协力,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青年们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正是这种爱国热情新高涨的一个生动体现。

这个口号叫响以后,各行各业都有许多青年为国家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年轻的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频传捷报,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激动着神州大地亿万人民的心。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新闻动态  |  会员风采  |  语文建设  |  语言应用  |  语言博览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6  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楼院610室  电话:010-84504550
京ICP备1604035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415